东征中的红十五军团
刘 剑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十五军团前身之一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这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奉命长征,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北。同月17日,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派驻西北代表团主持召开西北工委和鄂豫皖省委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共陕甘晋省委,撤销西北工委和鄂豫皖省委;并决定红二十五军同陕北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合编成立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军团政治委员,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高岗任政治部主任,郭述申任政治部副主任。
红十五军团成立后,首先进行劳山战斗。同年10月1日在甘泉以北的劳山歼灭国民党东北军第六十七军一一0师部及其两个团,毙伤师长何立中及其以下1000余人,俘虏37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和装备。25日,又在榆林桥全歼东北军第一0七师4个营,俘虏团长高福源及其以下1800余人,缴获了不少军用物资。同月中旬,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中共中央在纠正陕甘苏区错误的“肃反”,释放被冤屈的刘志丹、高岗、杨森、杨琪、习仲勋、张秀山、黄罗斌、刘景范、马文瑞等一批干部之后,于11月上旬决定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任副主席,王稼祥、聂洪钧、林彪、徐海东、程子华、郭洪涛任委员,作为红军的统帅机关。随后又增补叶剑英、聂荣臻、刘志丹为委员。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恢复红一方面军,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序列。
12月,在瓦窑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路线和作出红一方面军东征山西的决策。十五军团在徐海东、程子华领导下,全力投入东征的准备工作之中。遵照毛泽东、彭德怀的指示,徐海东率领本军团第七十五师师长张绍东和二二三团团长陈锦秀及警卫员到黄河西岸的河口察看地形,瞭望对岸,侦察敌情。随后,十五军团开至清涧县黄河边的高家村一带隐蔽集结,进行战前准备工作,包括党的政策教育等内容。军团东渡黄河先遣队在该军团第七十五师二二三团司令部参谋长韦杰的带领下,到黄河边详细侦察地形,观察对岸敌情,选择渡河场和登陆点,等候上级命令首先强渡黄河。
突破黄河防线,打响篷门战斗
1936年2月18日,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毛泽东发布《关于东征作战的命令》。据此,十五军团选择强渡黄河的地点是陕西省清涧县河口。这里是黄河中游,河水从高山陡壁中间急流直下。时值初春,河中的冰块已经融解,各种形状不同、大小不一的冰块顺流而下,河水的吼声和冰块的撞击声在两岸山谷中回响。东岸,阎锡山的晋绥军利用自然地形从河边山头隘路构筑了蜂窝似的地堡群,地堡和地堡之间用交通壕连接,通往纵深的道路被切断,地坎被切得壁陡,配以重兵和重炮。阎锡山称之为“攻不破的黄河防线”(1)。
十五军团渡河先遣支队有队员40余人,韦杰任队长。支队在河边隐蔽活动10天左右,对黄河两岸的地形了解得十分详细。1936年2月20日,按照红一方面军总部的命令,军团全体指战员在河口待命渡河。但是,因为抬船途中发生意外困难,十五军团渡河时间推迟至当晚22点左右(2)。七十五师司令部参谋长毕士悌和韦杰率领渡河先遣支队作为先头部队,乘五只小船开始渡河,有两只大船跟进。小船快到东岸时,敌人阵地上空升起了一红一白两颗信号弹,与此同时几条强烈的电光(3)向沙滩照来。紧接着,敌人的机枪、步枪、炮弹响成一片。小船、大船上的指战员们不顾这一切抢占滩头,前赴后继,勇猛冲锋。他们攻破贺家凹路口一个碉堡后,又继续攻破敌人纵深碉堡,占领了贺家凹村,消灭晋绥军一个连,这个时候,毕士悌负重伤后牺牲。21日拂晓,二二三团全部渡过黄河,上午七十五师,中午军团直属队和毛泽东、张闻天等领导人,七十八师均顺利渡河。毛泽东、张闻天等人和十五军团为何能够迅速渡过黄河?主要原因之一,是大船和小船上的水手们有不怕牺牲的政治积极性和勇敢精神以及高度的革命热情,保证了渡河的迅速完成。他们一天一夜不睡觉不休息,没有时间吃饭,就利用船顺水下游的时候吃点东西。毛泽东等人渡河以后,具体布置了后方工作,就赶往前方指挥部队行动。
2月25日,十五军团根据方面军总部的部署,向隰县之敌进击。当日7时许,该军团下辖二二五团在石楼以南歼灭从黄河边溃退的敌军1个连。上午,军团主力在隰县西北之蓬门地区与前往救援石楼的晋绥军第六十九师第二0三旅先头部队遭遇,当即向敌发起进攻,并以小部兵力奔袭隰县城以阻击敌军出援。经过一昼夜激战,十五军团主力歼灭敌1个营,击溃1个营,俘虏营长刘玉田及其以下300余人。缴获步枪200余支、迫炮2门、机枪多挺和弹药。十五军团随即东进吕梁山,27日进占晋西交通要地隰县水头镇。
兑九峪激战,转战晋中和晋西北
阎锡山为了进一步防堵红军东征,一方面电请蒋介石派军队增援;一方面调整部署:以晋绥军第六十九师3个旅为第一纵队,由隰县向北反击;以第六十六师3个旅为第二纵队,由介休地区经孝义向西反击;以第七十二师两个旅和第六十八师1个旅为第三纵队,由汾阳经三泉镇向西反击;以第一0一师3个旅和第七十一师、第七十二师各1个旅为第四纵队,由中阳向南反击;企图使红军处于首尾难顾、腹背受敌的境地。
根据这种敌情,3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大麦郊召开扩大会议,分析了东渡黄河以来的政治和军事形势,调整了东征战役的战略部署;具体研究了兑九峪(今山西省孝义市兑镇)战斗部署,决定在这一地区重创晋绥军。红一方面军领导人毛泽东、彭德怀决定:以关上、水头为枢纽,背靠石楼,集中一军团、十五军团主力在兑九峪地区隐蔽待机,求歼进入该地及其附近的晋绥军之第二、第三纵队。兑九峪位于吕梁山中段,海拔1000余米,遍山是深不见底的雨裂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4)。10日凌晨,十五军团主力进入阳泉曲、兑九峪以南仲家山、孟家庄地区,和一军团主力在张家庄阵地,形成了对在兑九峪的晋绥军第二纵队包围之势。毛泽东、彭德怀亲临前线指挥兑九峪战斗。7时,林彪指挥一军团,徐海东指挥十五军团,同时向敌发起攻击。担任正面进攻的一军团第一师和右翼十五军团七十五师和七十八师迅速击溃敌人的第一线部队。但是敌主力占据有利地形,依托工事、山崖和窑洞死命抵抗,其炮兵猛烈轰击红军。十五军团一部突击至敌第二纵队指挥部驻地,同敌军白刃格斗,纵队司令杨效欧率卫队顽抗,几乎被擒。敌军利用有利地形,迫使红军不能前进。战至13时,十五军团七十五师向西沟井西北高地进攻,几次猛冲牺牲了六七十名指战员,终因地形不利和敌军的猛烈炮火无法前进。一军团方面的进攻也受阻。激战至15时,敌我双方形成对峙状态。红一方面军领导人毛泽东、彭德怀得知晋绥军增兵至14个团,果断地命令一军团和十五军团撤出战斗。此一战虽未达到预期目的,但是重创敌军两个团,粉碎了阎锡山军队的第一次反扑。
为发展胜利,扩大战果,一方面军总部于12日在大麦郊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决定兵分三路,一军团和八十一师为右路军沿同蒲铁路和汾河向南出击,同时发动群众,扩大红军;以十五军团为左路军,
向南佯攻掩护一军团南下,而后经汾阳、文水、交城等地北上至晋西北,择机在晋西北创建苏区根据地;以十五军团七十五师第二二四团、黄河游击师(后改编为红三十军)、方面军总部特务团和八十一师1个营等部组成中路军,由叶剑英指挥,巩固占领区,继续包围石楼并在石口、水头、关上等要点钳制敌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纵队。毛泽东、张闻天和政治局随中路军行动。3月下旬,张闻天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离开山西返回瓦窑堡。
3月18日凌晨,徐海东、程子华、周士第等人指挥十五军团从灵石以西北上,当天到达介休西南之南师屯、北师屯;一部东渡汾河袭击介休城,在义棠镇歼灭国民党中央军第一四一师1个连。尔后继续北上。敌军在演武镇附近阻击十五军团,该军团第七十八师猛烈攻击这支敌军,他们不支溃逃。黄昏时,十五军团在汾阳杏花村、冀村和文水孝义镇一带宿营。这里是人口稠密的地方,军团的政治工作人员和指战员不顾行军疲劳,开展宣传工作。群众见到从未见过的红军,自然好奇和欢迎。有些人置酒款待。有些年轻人还参加了红军。周士第作诗一首表达广大指战员的心情:参加红军人纷纷,倭寇国贼惊失魂。抗日先锋处处有,革命同盟遍乡村。十五军团北上途中曾派兵先后攻取文水、交城两城,因城高坚固未果,继续进军晋西北。22日,进至太原以西的双龙、岔口等地作短暂休整。25日,十五军团派出1个团附骑兵连袭击晋祠镇,威逼山西省会太原。26日,军团全部进入娄烦镇。27日,攻取岚县城,准备创建晋西北苏区。但是,因情况变化,攻取岚县城未果,创建晋西北苏区的计划中止。31日,十五军团进入兴县以南的曹家坡地区与敌第七十一师二0七旅遭遇,经过激战歼灭其两个营和1个炮兵连,俘虏200余人。随后转移到康宁镇一带休整。
4月4日晚,十五军团南移至白文镇附近,后同红二十八军会合。6日,尾随十五军团的敌第三纵队和七十一师的1个旅向白文镇逼进。当晚,十五军团和二十八军冲破敌军阻拦,于7日到达方山以南的圪洞镇,歼灭敌军1个连,11日进抵离石县城以南的金罗镇附近,击溃敌第四纵队两个营。十五军团和二十八军分开行动。此时,“追剿”十五军团的敌军迫进金罗镇周围,切断了通往中阳的道路,企图聚歼十五军团于这一地区。12日,十五军团主力向东突围冲过敌军封锁线,进入中阳县城至吴城镇的中间地带。同日下午,在师庄、三角、大石村地区和敌第六十六师一九六旅遭遇,将其击溃,全歼该旅第三九二团,俘虏团长郭登瀛及其以下600余人。这是十五军团转战晋西北打得最漂亮的一仗。在进攻高庙高地的战斗中,二二五团团长徐行德中弹牺牲。14日,进入大麦郊地区休整。期间,军团以第七十五师第二二三团为基础,扩编为第七十三师;以第七十五师第二二五团为基础扩编为第七十五师;第七十八师不编;原第七十五师第二二四团3个营分别编入3个师;第八十一师正式脱离十五军团序列,归方面军总部指挥。28日,毛泽东、彭德怀致电周恩来、林彪、聂荣臻、徐海东、程子华、叶剑英、杨尚昆,决定一方面军西渡黄河。电报指出:山西方面,阎锡山和蒋介石有五十一个团,堡垒主义向我推进。蒋介石强令张学良、杨虎城向陕北进攻,企图封锁黄河。方面军在山西已无作战的顺利条件。因此,决定西渡黄河。据此,十五军团于29日集中在隰县西北的罗正堡及其以南地区,阻止国民党军前进。方面军直属队和伤员随十五军团行动,准备西渡黄河返回陕北。
5月2日,十五军团政治委员程子华率领七十五师、七十八师从罗正堡出发,由铁罗关西渡黄河;徐海东、周士第率七十三师在罗正堡抗击敌军,掩护军团主力和方面军直属队及伤员过河。5月5日2时,徐海东、周士第率七十三师在完成掩护任务后到达黄河东岸边。2时30分,开始渡河。拂晓时,徐海东率两个团渡过了河;周士第率1个团仍在东岸。敌军飞机不时在渡河点轰炸。水手将船隐蔽起来,敌军飞机飞离后,他们又把船驶来接周士第和1个团过河(5)。至此,十五军团全部渡过黄河。
争取郭登瀛,打开同阎锡山往来的管道
在作战的同时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是一方面军东征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十五军团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争取郭登瀛站在抗日阵线一边,初步打开了红军和阎锡山往来的管道。
郭登瀛,山西中阳县人,晋绥军第六十六师第一九六旅第三九二团团长。被俘后,郭登瀛极为恐慌,生怕被红军枪毙。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十五军团不但没有杀害他,而且他的个人财物丝毫未动,军团主要领导人徐海东、程子华、周士第还接见他。他们向郭登瀛讲述了中共有关全民族联合抗日的主张和红军东征的目的以及郭登瀛本人的前途命运等问题,并让他给被俘的官兵讲话。他以自己的感受,安慰被俘官兵不要害怕,说明红军优待俘虏的政策。从而使这些人安定下来。然后,他随十五军团到大麦郊休整。期间,程子华考虑到贯彻党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路线和郭登瀛在晋绥军中的地位,便找郭谈话,以山西同乡的身份和他作了一次长谈。程子华称;我是咱山西解县人,在太原国民师范念过书,以后当了红军。红军是老百姓的队伍,红军中官兵平等。我当过师长、军长、军团长,现在是十五军团政治委员。但是没有薪水,和普通战士一样,一天只有三顿饭。我们只是想使普天下的穷苦百姓能有好日子过。程子华又对郭登瀛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和政策。诚恳地指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目前大敌当前,我们应当团结一致,奋起抗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知识出知识,有武装出武装。我们红军这次渡河东征,就是要到第一线去抗日。”针对郭关注其个人命运和出路的急切心态,程子华坦率地说;“我们让你在窳里多住几天,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让你更好地明了我们的主张。”(6)这次长谈后,十五军团送郭登瀛到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驻地康城附近的南窳。
毛泽东得知郭登瀛在南窳时,决定找其谈话,试图通过他和阎锡山建立某种程度上的联系。毛泽东和郭登瀛谈话时说,请你转告阎锡山先生,我们的意见有三条:一、在绥远让出部分县作为红军的抗日根据地;二、或者在雁北让出一条路,由红军通过到河北、察哈尔抗击日军;三、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共同抗日,共产党在抗日第一线,打败日本后进行民主选举,成立联合政府(7)。为使郭登瀛进一步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也是红军要西渡黄河,毛泽东接见之后郭登瀛被送到瓦窑堡,后来入红军大学学习。5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林彪、叶剑英接见郭登瀛。毛泽东等人向郭详细地阐明中共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和政策,希望郭回太原后说服和动员阎锡山走联共抗日的道路。毛泽东写给阎锡山、赵戴文等人的亲笔信面交郭登瀛,让他一定要把这封信交给这几个人。周恩来还让他给阎锡山带口信,即周发给阎的电报是否收到。发给他10元边币和90元晋钞,送他一匹战马,派两名警卫人员护送他到黄河西岸。郭登瀛回太原后,向阎锡山汇报其被俘的前后经过,转达了毛泽东提出的要求,面交了毛泽东的亲笔信。毛泽东在信中重申中国共产党关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和组织国防政府与抗日联军的主张,点出蒋介石企图以“剿共”之名,行染指山西之实的叵测用心。之后,阎锡山也在探索同共产党联合之路(7)。可以说,东征打开了红军与阎锡山的联络管道。经过双方积极、务实的相向而行,1937年9月中共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在山西得以实现。十五军团为此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十五军团自1936年3月中旬挥师北上至5月初回师西渡黄河,历时1个多月,经石楼、灵石、孝义、介休、汾阳、文水、交城、清源、徐沟、太原、静乐、岚县、兴县、苛岚、临县、离石、中阳、隰县等地,行程1000余里;不仅有力地牵制了晋绥军和中央军的兵力,配合了一军团和中路军的战略行动,而且在晋中和晋西北广大地区宣传发动群众,播下了抗日的革命火种,筹集了一批物资,扩军500余名,部队得到补充和发展。为行将到来的全面抗日战争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坚实基础。
注 释:
(1)、韦杰:《七十五师渡河先遣支队的战斗》,转引自《红军东征——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战略行动》(下),第492页,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12月北京第1版。
(2)、周士第:《周士第回忆录》,转引自《红军东征——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战略行动》(下),第474页,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12月北京第1版。
(3)、晋绥军使用的五节电池大电茼发射出的光亮。
(4)、王春吉、田加禄:《红军东征在孝义》,转引自《红军东征——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战略行动》(下),第719页,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12月北京第1版。
(5)、同(2)第484页。
(6)、同(2)第469页。
(7)、郭小珍:《晋军团长郭登瀛被俘以后》,转引自《红军东征——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战略行动》(下),第839页,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12月北京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