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红军东征纪念馆!

文物故事
羊皮筏子助东征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1-01-11 | 3530 次浏览 | 分享到:
        羊皮筏子是晋陕黄河两岸人民用山羊皮制作的最古老、最原始的一种渡河工具。

        羊皮筏子在当地的方言里叫“浮筒”。在制作时,当地群众首先在一只已屠宰的山羊皮下充入足够的气体,使其极大地膨胀起来,然后双手用力反复揉搓,直到把山羊的全身骨头揉断为止。随后把羊头完全割去,将羊皮顺着勃颈处往下翻剥,最后从羊的四蹄处分离,整个剥离过程一定要保证整张羊皮的完好无损,没有破洞。剥好后的羊皮要用石灰将羊毛除去。同时,把羊皮的肛门孔和蹄脚处用麻绳捆扎起,使其不漏气。最后,从羊皮的颈勃处用嘴吹足气后使用麻绳捆扎好。这样,一个重量轻,体积小,浮力小,坚韧耐磨,便于携带的羊皮筏子就做成了。一个壮年后生有这么两只羊皮筏子就完全可以渡过汹涌的黄河了。

        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晋陕两岸人民就是靠着它偷渡黄河,躲过了一次次匪兵的追杀,恶霸的欺辱,地主们的盘剥,那时两岸的百姓几乎家家都有这么几只羊皮筏子,以备逃难。

        而在抗日烽火四起时,其貌不扬的羊皮筏子则成了东征红军抢渡黄河、保家卫国的重要物资。

        1936年2月20日,彪炳史册,事关民族存亡的红军东征更记录下了羊皮筏子的不朽功勋。

        担任红军东征司令员的彭德怀在他的《自述》中,准确地记载道,东征渡河部队共达一万四千人,还有大量的行李、粮食、马匹等,而开始准备渡河时只有十五只船只,每只船只能乘30来人,渡河来往一次需近一个半小时,最后经过军民的共同制造,也只备齐了百来只木船。可见,东征渡河,船只的短缺是非常严重的,更何况在山西黄河沿岸,阎锡山花巨资修筑了明堡暗碉,用于阻击红军东渡黄河,所以,用最充足的船只,花最短的时间,抢渡黄河是取得东征胜利的关键和基础。

        紧急时刻,陕北人民纷纷献出了自己的羊皮筏子,援助红军东征,一个事关东征胜败的难题就这样得到了及时解决。

        1936年2月20日晚,东征先头部队第十五军团率先渡河直达石楼辛关河岸。一时间,在滔滔的黄河上漂满了滚园的羊皮筏子。石楼河岸的敌人立即开始了疯狂的阻击,我东征将士英勇的还击,急速前进,黄河天险抢渡成功。曾协助红军渡河的船工们,在今天回忆起当时抢渡黄河的情景时还激动不已。

        他们回忆说,渡河红军每人身上绑着两只羊皮筏了,紧随着木船前行。敌人的子弹不时地从战士的头顶、身旁飞过。对岸的碉堡里不停地吐着火舌,远远望去就象有无数条毒蛇在吐出信子。虽然,那晚天空一片漆黑,红军的伤亡却很小,但仍有红军战士不幸中弹,特别是漂浮的羊皮筏子也有被子弹击中而失去了浮力。这时,只剩下一只羊皮筏子的红军战士就靠另一只羊皮筏子在全力漂浮,两只羊皮筏子全部击破的就和另一个战士共用着两只羊皮筏子互相鼓励,紧随部队。大家的心里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不顾一切快快渡河。在东渡胜利结束,船工们收回羊皮筏子时,他们才看到在许许多多的羊皮筏子上都留下了战士的斑斑血迹。

        敬爱的聂荣臻元帅在生前回忆东征时仍动情地说:“我至今还记得东征时唱的一首歌——密云遮星光,万山乱纵横,黄河上渡过了抗日英雄们……。即使我如今到了垂暮之年,每当哼起这首歌时,仍使我豪情激荡,不能抑止”。听取聂帅这番深情的回忆,我们也似乎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犹如看到我们的红军战士正乘着一只只坚韧的羊皮筏子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力搏击在汹涌澎湃的黄河天险中……

革命一级文物羊皮浮筒(红军东征渡河时用过的羊皮浮筒)